企业快讯

您所在的位置是:会员天地 > 企业快讯

      创新“气流分梳技术”,取代“道夫”、“针布”分梳旧工艺。河北安隆红太羊绒制品公司对传统梳绒机进行的颠覆性技术改造,不但为企业带来2000多万元的喜人效益,而且带来了羊绒服饰品质的提升、市场的拓展。今年以来,“红太”亮点频闪:日前,在重庆召开的中国新锐服装品牌颁奖发布会上,“红太”被评为“中国服装成长型品牌”,“中国驰名商标”也通过了评审,截至9月中旬,红太羊绒衫等制品出口西欧已逾20万件,成为全国羊绒制品行业出口西欧制成品最多的企业。

     “这是红太技术创新的‘墨迹效应’。”公司董事长崔应国说。红太公司是一家羊绒行业的全产业链企业。他们从优质绒山羊培育做起,并在陕北榆林地区建起了万亩绒山羊饲养基地,采取公司+基地+农户的模式,使优质绒山羊饲养量达到10万多只。

    崔应国善于发现问题,抓住“焦点”搞技术创新。他们饲养的优质绒山羊“挠”下的绒,85%的长度在45vm,可是通过梳绒机分梳后,最长的也只有38vm。面对这个问题,崔应国从天津纺织工学院请来三位专家“会诊”。专家们几经现场观察分析,终于找到了“症结”,是原绒在分梳过程中通过梳绒机上“道夫”和“针布”两个环节时,导致“截绒”。

症结找到后,在天津纺织工学院专家的指导下,红太公司的技术攻关小组,开始对传统的梳绒机进行颠覆性的技术改造。

    “梳绒机的‘道夫’和‘针布’是把‘羊绒’与‘毛渣’分开的关键部位。”崔应国说,如何用新的分梳工艺,取代“道夫”和“针布”的功能,成了这次技术改造的关键。围绕这一难点,攻关小组先后设计了多个将羊绒与毛渣分开的工艺方案,经过18个月的试验,最终用创新的“气流分梳”技术取代了原来的“道夫”、“针布”分梳工艺流程,并获得了成功。

“创新‘气流分梳技术’,说起来简单,其实并非易事。”崔应国介绍,“羊绒”与“毛渣”的比重差异不大,如果“气流”稍大一点,就会把羊绒与毛渣一起吸走;如果“气流”稍小一点,又很难把“羊绒”与“毛渣”彻底分离。就在“气流”大小这点上,攻关小组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,最后终于把握了准确的“气流”数据,并成功地置入了数控设备,颠覆性地以“气流分梳技术”,取代了“道夫”、“针布”分梳旧工艺。

     关键部位的技术改造获得成功后,红太攻关技术小组并没有就此止步。崔应国说,随着企业的增多,招工难也摆在了各企业面前。为此,我们紧接着开始了用“技术进步”代替人工的探索,几经试验,创新了由原来的人工给梳绒喂绒变为自动送料,并且把两台梳绒机并为一组,六台梳绒机共用一个抽毛渣设施的崭新的工艺流程。这一工艺流程的创新成功,使原来两个人看一台梳绒机,变为一个人看六台梳绒机,而且还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。不仅如此,由于“气流分梳”技术是全封闭运行,也改变了工人的劳动环境,整个车间一片清新。

    “红太公司对梳绒机进行颠覆性的技术改造,获得了14项国家技术专利。”崔应国说,使红太人更加激动和兴奋的是技术改造带来的效益。他算了两笔账:“羊绒是依其纤维长短论价格,分梳好的羊绒纤维每长出2vm,每吨的价格就会提高2万元。红太公司通过对设备的技术改造,使梳出的羊绒由38vm增加到45vm,这样每吨就比原来提高了6万元。公司每年精梳羊绒300吨,直接获得效益1800万元;红太公司拥有80台梳绒机,原来需要160名梳绒工人,每人每月工资3500元,这项开支每年就达600万元,现在,只用13名工人就可轻巧完成工作,仅工人工资开支,每年就节省500多万元。”

    红太公司获得的不仅仅是这两笔直接的效益。他们通过技术改造,提高了羊绒品质,使织出的羊绒衫、裤、裙等制品质量更加上乘,不但赢得了国际市场,而且在国内的石家庄、北京、哈尔滨、济南、上海等30多个大城市的商场都有了专柜,今年前9个月在国内的销量达15万件,比上年翻了一番多。

Copyright © 1992-2019 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 版权所有 www.chinacapma.org www.chinacapma.cn all Rights Reserved
ICP证编号:京ICP备17037668号-3号 投稿与合作邮箱:66021003@163.com 服务热线:(+86)010-66021003
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 微信公众号:xuchanpin
网站管理